近日,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了题为“中国发掘文献研究——王权的合法性和王位继承问题”的学术讲座,由宇佐美国浩教授主讲。这一主题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,也为理解传统中国的权力结构与治理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王权合法性的多重来源
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,王权的合法性从未依赖于单一因素。宇佐美教授指出,从甲骨文、金文到先秦典籍,文献中反复强调“天命”与“德政”的结合。周代提出的“天命靡常,惟德是辅”思想,奠定了以道德为内核的合法性基础。同时,《尚书》中的“民惟邦本”理念,进一步将民意纳入合法性建构中,形成“天意—道德—民心”的三重验证体系。
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这一认知。清华简《保训》中记载的文王遗训,强调“中道”为权力传承的根本;上博楚简《容成氏》描绘了禅让制下的理想王权,反映了早期社会对“公天下”的推崇。这些文献共同表明,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的核心在于能否履行对天下苍生的责任。
王位继承的制度演进
宇佐美教授通过梳理金文与简牍资料,展现了从“兄终弟及”到“嫡长子继承”的制度变迁。西周确立的宗法制,通过“立嫡以长不以贤”的规则,既保障了权力交接的稳定性,又构建了“家国同构”的政治体系。然而,新出文献揭示了制度与实践间的张力——张家山汉简《二年律令》中的继承案例,以及敦煌文献中唐代皇位更迭的记载,都显示实际继承过程常伴随着政治博弈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在“大一统”王朝中,继承制度往往与官僚体系形成互动。如汉代“察举制”与皇室教育的结合,唐代《贞观政要》对太子培养的规范,都体现了制度设计者试图通过教育选拔与程序正义,弥补单纯血缘继承的缺陷。
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
宇佐美教授强调,这些古代文献研究对理解现代治理具有重要参照意义。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始终强调“合法性”与“有效性”的统一:《孟子》提出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治理序列;《盐铁论》记载的“国以民为本”辩论,都体现着对权力责任的深刻认知。
在当代全球治理体系中,中国古典文献揭示的“权力即责任”原则,与现代社会对执政合法性的追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“共商共建共享”原则,到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,都能看到传统政治文明与现代治理哲学的对话。
香港浸会大学此次讲座,通过宇佐美教授对发掘文献的细致解读,不仅重构了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与继承制度的立体图景,更启发了对权力本质的再思考。当我们在竹简刻痕与青铜铭文中追寻历史时,真正探寻的是人类对公平正义与良政善治的不懈追求。这种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,正是文明传承最具生命力的证明。

